2014最愛電影選

一晃眼又過了一年,2013暑假後從學生變成上班族,也因此比較願意花錢進電影院,算起來今年看了4個影展、進電影院超過50次,真可說是歷年最多;不計算DVD或線上電影,平均一周一部了。年底大家紛紛選出年度十大,不過排名對我來說實在太難,依循去年的模式,選出了幾部最喜歡的電影跟大家分享。

最佳親情電影 大法官
說到小勞勃道尼,大概第一個想到的會是《鋼鐵人》,他的印象鮮明,彷彿成了鋼鐵人化身。《大法官》裡其實也難抹除這樣的意象,但就算是鋼鐵人扮律師好了,他與父親的互動也是揪心且有說服力。小勞勃道尼飾演的角色是名律師,為錢辯護不問是非,而他的父親則是公允的法官,兩人之間的不合從角色的衝突就可窺出端倪。兩人間的不合建立在兒時的一場意外,彼此的心結從未化解。親子要溝通,問題勇敢說,沒說出來就是囧一輩子,彼此的愛卻都被面子給檔下,電影在這些尷尬,到最後的接納刻劃得令人動容,鋼鐵人也從鋼鐵心回到了兒子與有良知的律師。

而今年關乎親情的電影,我也很愛《八月心風暴》,但因為不是院線觀賞,故沒有列入;不過倒是看了綠光劇團的舞台劇版本《八月,在我家》,也是今年首演,之後會分享在「2014最愛戲劇選」裡頭。


最佳感情電影 愛情的模樣、因為愛情
你還記得第一次感受到砰然心跳是怎麼樣的感覺嗎?是隔壁班那個高挑的籃球帥哥,還是座位後面愛拿原子筆戳你的女孩?純真的愛情,羞澀又甜蜜。《愛情的模樣》故事發生在國中校園,男主角是盲人,少了視覺感官,初次萌發的愛情源自氣味、音樂,但心理萌發的感受難以得到確認,即便多了味覺與觸覺(吻與擁抱)還是抵擋不了流言蜚語產生的不安,再加上同性的禁忌,靠著微醺的醉意掩飾,都更加放大了愛情確認之前的徬徨感,也更讓在一起的片刻,加倍甜美。

《因為愛情》總共兩部:在離開他以後(Her)、在她消失以後(Him),用兩種視角呈現男女間愛情彼此的盲點。我是先看Her再看Him,彷彿女生的意氣用事到了蠻橫不講理的地步,有可能因為事發的原因在Her裡頭僅稍微提到,到Him才有比較清楚的說明;不過這也似乎可以代表男女被理性或感性支配的程度有等比的表達,這樣的觀賞順序很有抽絲剝繭的豁然開朗。當然我的意見只是男性觀點,說不定女性觀眾就有不一樣的感覺了。


最佳公民電影 佔領華爾街、審判八號提案
這兩部記錄片,在2014年的台灣觀賞,都特別有感覺。他們其實都出自2014城市遊牧影展。資本主義過度傾斜的利益分配,像是一種自由的威權獨裁,尤其當利益與權力都集中在少數人身上的時候。占領華爾街的其中一部份概念與台灣的占領立法院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以為的自由彷彿成了大集團與政客謊言的糖衣。唯一能慶幸的,與威權獨裁不同的地方,就是無權者至少還可以站出來,挺身而出之後,我們都期望生活的地方更趨近理想。

同樣的,多元成家議題也是自由人權裡重要的一環,任何宗教、信仰、政治都不應該用自以為的世界觀,扭曲別人的價值,八號提案是美國加州給予世界各地追尋平等權利的提醒與借鏡,原本同意婚姻平權的加州,竟然有議員試圖將之翻盤。這更也再度呼應了政治權力可能帶來的威脅。


最佳科幻電影 星際效應、露西
對於找尋地球以外的生存空間,是除了找到媒礦石油天然氣的替代品以外,長久以來一直在太空故事裡出現的。《星際效應》架構在這個預言之上,甚至給予進入黑洞、五次元空間一個具說服力的畫面想像,時間與空間是可以交換改變,而兩者之間轉換,透過了愛,把訊號傳遞。物理層面的理解很有限,但感情面來說,時間與愛的方程式,科學家們還沒寫出的公式,在電影裡已得到證明。

也屬於科幻的《露西》我也很喜歡,滿滿的台灣場景更是讓我看了兩次依舊沉醉其中,雖然他的科學知識有誤,大腦開發的百分比是有問題的假設,但是如果當作是一種比喻,倒也相當貼切:當人掌握的知識、能力、權力到達100%時,還會記得那個「分享」的初衷嗎?


最佳台灣電影 時下暴力
台南人劇團的主要演員們首次搬上大螢幕,透過舞台劇與電影的交錯編織出的故事,指控著這個社會充滿謊言,不只大人的謊言世界,學生心機也跟著崩壞。從體罰看到家長、媒體都偏剖的一概把問題指向老師,這在現今台灣何嘗不是血淋淋的例子,雖然說教育者要能帶心,但如果受教者不受教,生出他們的父母又把責任都丟給教育者,只一味的看成績,那老師該怎麼辦?成績又代表了什麼?而學生也被這些社會價值綁架,或說簇擁,順理成章的被引領到黑暗的謊言裡,直到崩壞。


也是必看電影 華爾街之狼、控制、獨家腥聞
這三部電影都是非常精采好看的劇情片。

《華爾街之狼》寫實的呈現理財假象,說的天真浪漫反璞歸真,賣給你,只要你相信。與信仰無異的理財、投資,華爾街上養出了金字塔頂端的富豪們,他們像是直銷上線,拉著老鼠入門,看完了之後,如果股票變壁紙了,如果房市泡沫了,剎那之間的毀滅,還能想起上線拍著胸普哼著歌給你的信心第一課嗎?

《控制》算對婚姻價值打巴掌的電影,感情如果走到了互相牽制,那愛到底還算什麼玩意兒。雖然這部是劇情片,但這是我今年看到最驚悚的電影了!

而《獨家腥聞》不外乎瞄準媒體的醜態,為了收視率的煽腥色,促使變態記者更加變態,觀眾眼球的轉動率就是媒體取得廣告現金的原動力。然而到底是誰毀壞了這個媒體價值,是媒體本身,還是閱聽者?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