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到國慶,我使用了所有的特休假加上了加班換休,換到了為期兩周的假期,一心想再訪歐洲的我,當時規劃地點時只憑著Google的關鍵字「歐洲 便宜 旅費」決定了要去西班牙。雖然後來知道其實有其他選擇可能更低廉,but anyway,我就到西班牙旅行了。
每次旅行看到不同文化都讓我覺得是一種點醒,點醒自己習慣在台灣的一切,看看哪些不同,哪些值得更好的、值得改變。
我覺得以下三點是我觀察到最值得台灣效法西班牙的三件事,把想法與大家分享。兩件和交通有關,一件則是消費模式。
1.車輛永遠禮讓行人。
雖然我覺得這麼說有失客觀,畢竟我也才待了短短兩周,但是比起在台灣,台灣駕駛真的還需要進步。
西班牙糟糕的駕駛狀態是在橘燈不減速,紅燈突然急煞,但我還真沒看過不讓行人的狀況。比起台灣,尤其是轉彎車輛,禮讓行人常是充滿遲疑的滑動,如果成群結隊就還好,隻身行走你就看到駕駛一邊滑動一邊最後決定要讓還是自個兒先走。話說我一回台灣路跑,綠燈跑過馬路就被急著轉彎的計程車司機白眼。
但禮讓不應該是減速滑動,禮讓應該是把煞車踩著停住,不讓行人感到威脅。
其實根據台灣的「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四十四條:
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行經行人穿越道有行人穿越時,不暫停讓行人先行通過者,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三千六百元以下罰鍰。
沒錯,駕駛必須停住禮讓,但台灣的駕駛還沒有養成習慣。我總覺得應該帶著行走紀錄器,檢舉個一段時間可能才會湊效。
然而我覺得這和道路設計也有關係,其中一點是,西班牙在轉彎處都預留了一些空間給轉彎車輛停置,這也許能讓轉彎車子可以安心地禮讓行人,不會覺得我現在停下來等,等下就紅燈過不去了怎麼辦。上面這張圖呈現的就是這樣,雖然我拍到的時候正巧行人號誌剛轉成紅燈,但在按下快門的幾秒鐘前(行人綠燈時,也是這些轉彎車原本的直行綠燈),當他們綠燈轉過來,有足夠的空間停在他們的斑馬線前等後行人通過,或許免除了禮讓反而轉不了彎的緊張,更願意禮讓行人一些。
你可以想像,如果這個moment按下快門,台灣的畫面是有幾輛車已經在斑馬線上了。(圖註:西班牙的人行道非斑馬線,而是用兩條虛線點出人行道範圍。)
(多補充一件事:西班牙的行人在紅燈時也會張望看沒車就過馬路,我在巴塞隆納青年旅館時一位室友來自德國,他笑著對我說:「在西班牙看到這些行人闖紅燈我都覺得很不可思議!在德國如果你這麼做,所有人都會盯著你看,想說你在幹麻?」我只敢笑著點頭,因為台灣的行人與西班牙是同一掛的。)
2.公共運輸、腳踏車專用道。
我每天穿梭內湖科學園區的瑞光路上班,每次都被紅線亂停的車給氣個半死。買早餐、接駁上班,臨停紅線的理由千百種,但這整條線路就跟著打結了。當前方一輛小轎車停下來買早餐,公車就必須切換車道。切換車道會發生的事就是所有原本直行的車都受影響。
於是我常想像內科的瑞光路在上班時段應該讓靠邊的路線為公車專用道。台灣在大馬路上擁有公車專用道沒錯,但是許多路段是沒公車專用道的。西班牙因為許多路段都是單行道的關係,我看到單向超過兩線道的,他們都把最邊邊的一道保留給計程車與公車(腳踏車亦可使用)。
雖然我不知道是否單行道的設計會更好,許多路段或許根本也不適合,然而,台灣對大眾運輸的重視太薄弱了一些。我認為要讓大眾運輸有吸引力,必須要讓自駕在尖峰時刻比大眾運輸慢且貴。先不討論離峰時刻,尖峰時刻從內湖科學園區的瑞光路頭到瑞光路尾,搭公車毫無優勢,一定比騎機車貴、也比開車慢。
所以我也很贊同要對所有停車格(汽機車都是,尤其市區)收費,市區自駕的成本不應該比大眾運輸低廉。
3.塑膠貨幣好方便。
台灣的塑膠貨幣一直很緩慢。2005第一次有機會到美國當交換生,開了銀行帳戶之後就有Debit Card,從量販店到麥當勞都可以使用,想提款不用跑ATM,只要量販店買完說要Cash Back就可取現金。回台灣好一陣子後,VISA金融卡才慢慢普及。
最近一篇數位時代的報導:
電子支付僅佔台灣個人消費支出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PCE) 的25.8%,低於其他亞洲市場如香港64.5%、中國的55.9%與南韓的77%。
而2014年尼爾森的調查更指出:
全球每二人中就有一位表示每天消費時偏好使用各式卡片付款更勝於現金,但台灣只有不到四成(39%)消費者偏向塑膠貨幣支付日常生活花費。
台灣最愛的日常生活花費付款方式仍是現金,高達58%最愛付現,其次才是塑膠貨幣如信用卡(36%)與預付卡(2%)及簽帳卡(1%)。
日本可說是擁有非常多自動販賣機的國家。西班牙也不惶多讓,捷運站裡面有一般販賣機三倍大的自動販賣店鋪;販售如耳機、充電器的自販機在交通轉運站也很常見。而且不少台自動販賣機上都可以透過信用卡(上圖黃色區域即是感應信用卡區)。我們對使用現金情有獨鍾,或許是數位支付、行動支付的管道仍不夠便捷,根據報導2016年丹麥將以塑膠貨幣、行動支付為主,希望台灣能盡快跟上這些步調。
接著我將開始分享這趟旅程的點滴,歡迎訂閱RSS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