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行動支付的體驗與比較,日前已有著墨幾篇,綜合的比較可以參閱行動支付大觀園:台灣8種行動支付評測。而這次要聊的則是針對使用虛擬信用卡進行感應支付的四種行動支付:Android Pay、Samsung Pay、t wallet+ 與 Apple Pay的操作流程差異。
會想寫這篇,是因為當我開始使用 Android Pay 時,竟遇上前所未有的挫折。根據 Android Pay 的介紹,只要輕鬆三步驟就可以完成消費,但我從來沒有輕鬆地完成消費,而總是在過卡時跳出密碼輸入(或指紋辨識,後方若未特別強調,則密碼輸入都包含透過指紋辨識進行認證),總是讓店家有一次過卡失敗後,第二次才成功:
因為屢屢需經過兩次感應,每次都先經過一次感應支付失敗,所以 Android Pay 讓我有非常糟的體驗,比起操作過的其他三種 Pay 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差體驗。但偏偏 Play Store 商店裡的評價很高,而跟我一樣遇到需要再次輸入密碼的抱怨不多,於是我決定來 “Debug” 看看到底哪裡出問題。
嘗試後才發現,大概因為安全考量,我原本有設定 “Smart Lock”,這是 Android 手機可以根據地點、配對的藍芽裝置等條件,來設定免除手機解鎖的步驟,例如當我的小米手環跟手機處於連線狀態時,則免輸入密碼即可使用手機;或是當我回家之後(根據位置辨識),手機就不用再輸入密碼。也因為這個 Smart Lock 讓我之前使用 Android Pay 時的螢幕解鎖部分並不需要輸入密碼,而 Android Pay 的付款畫面必須要經過 NFC 感應才會開啟,所以非得一來一回兩次才能達到解鎖與支付。最後我只好妥協,把 Smart Lock 關掉。關閉之後確實如同 Android Pay 的流程介紹一樣順暢,但我對 Google 竟然疏忽了這件事仍感到失望。
因為這個解鎖問題,我把這四個行動支付的操作流程拆解比較一下,我目前的假設前提是「使用者在結帳櫃檯前取出手機,而手機此時在休眠狀態。這些手機都具有指紋辨識功能並開啟指紋辨識,同時手機都具有 NFC 功能,但使用者尚未開啟」在 Samsung Pay 與 Apple Pay 下,前者在交易時會自動開啟 NFC 而後者的 NFC 並無法做支付以外的功能使用。而這樣的操作流程,大概不難看出為什麼所謂的台灣 Pay (t wallet+) 雖然上市這麼久,但使用人數卻遠不及這些國際支付--流程耗時不如拿出一張卡:
但是,這項拆解大概也不難看出 Android Pay 仍有一個問題:無法在交易之前快速的選擇卡片。各家雖然都有預設信用卡的設定,但是結帳之前都可以快速的選取其他張卡片使用,然而在 Android Pay 結帳裡,只會使用預設信用卡進行支付,不會跳出來讓你選,也不可能智慧的幫你挑,要是想換張卡消費,你就得提早先拿出來開啟 APP 去修正預設的信用卡,說起來這操作流程跟 t wallet+ 其實沒有太多差異。除非你只有一張信用卡,走到哪都刷那一張。
因此總結一下這四種Pay:
● t wallet+:支援最多發卡銀行,尤其本土老銀行的使用者也能獲得新科技的滋潤。但開啟 APP 的過程不僅無法透過指紋辨識解鎖,而且開啟的時間非常長。
● Android Pay:只有一張卡的使用者最適合,若將 NFC 都設定開啟,刷卡真的超神速。
● Samsung Pay:螢幕休眠畫面也能滑出信用卡,選擇便利,也因為有 MST 技術的加持,所以支援條碼式刷卡機。結帳過程順暢,且擁有最高的適應力。
● Apple Pay:支付專用 NFC 讓結帳過程順暢無比。
因此以易用性與廣泛使用性來說,當各家信用卡優惠結束之後,我會持續願意使用的行動支付,應該就是順暢又有高適應力的 Samsung Pay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