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北藝穗節總共觀賞了十部作品,一如往常的統整紀錄分享。
【PARTYDAY】
我覺得要與觀眾互動的演出通常不容易,身為一個內向型觀眾,被cue到總是充滿緊張感,而瓦巫的PARTYDAY設定是共創,勢必就得邀請觀眾互動,不過互動的方式安排的很不錯,既讓觀眾有參與感,又不會走離故事主線。
故事以一個畫展的形式展開,從進場的安排與導覽都有展覽時應該注意的人潮安排,以推理故事的主軸,也暗示性的秀出畫下的 QRcode 與座位空間建議。
另外我很喜歡甘草人物警察的加入,為故事增加了趣味性,揭秘之前讓氛圍變得更加開心。
整體來說互動感豐富令人喜歡,不過故事的飽滿度稍微淺薄了一下,像是姊妹間的不合、男同學在姊妹間的角色、管家在家中的地位、媽媽的偏心、警察夫人覺得先生搞曖昧……等等都比較蜻蜓點水,會覺得很多都提到但不知道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背景,整體看起來趣味但少了故事給人的衝擊。
觀賞場次:2020/8/22/Sat/11:30/信誼好好生活廣場知新劇場
我的星星:★★★☆(3.5)
癌唷喂呀!你是不是有病?
我們都有病,只是有些人比較辛苦,有些人比較輕鬆,但當你是比較辛苦的那一個,好像就沒有悲傷的權利,會被貼標籤、會被歧視、會被期許充滿正向力、會一直被加油……。
我感覺《癌唷喂呀!你是不是有病?》是一個從悲傷化為亢奮的作品,演員帶著狂喜的演出精力,去表達一段(也許已經度過?) 的痛苦歷程。這些狂喜我一開始覺得「有沒有這麼誇張」但卻帶給觀賞故事的體驗更有重摔的力道,讓我一度感到揪心。
故事用的是癌症,但其實不管套用在肺炎、「不知足」的憂鬱症*、思覺失調,或是是 HIV,可能都有類似的苦衷。白天不會懂夜的黑,我們對於他人也都不知道不明瞭,狂喜的演出除了用不一樣的心情來檢視疾病歷程,也看到故事主角有一群很給力的友情。
*參閱關鍵字「吳宗憲 不知足」
觀賞場次:2020/08/23/Sun/15:00/課廳演創空間
我的星星:★★★★☆(4.5)
好好
我比較少欣賞舞蹈表演,少數觀賞的幾次經驗都專注在身體柔軟的律動,美麗的線條從身體的擺動間散佈出來,彷彿看不懂也被淨化了一樣,而在《好好》的肢體畫面部分我最喜歡前面在白布中的破繭而出的部分。
我感覺《好好》的主題非常明確,「生活麻木」的樣貌尤其清晰,「初意識」與「和自己對話」到「平衡」,我觀賞時想的是:找尋自我的歷程,到逐步明朗,與創作者想傳遞的相當接近。
不過中途加入了旁白,有一些明確的點出與新詩般的點綴,不確定是不是希望更明確的給予觀眾方向,但這會讓我想到有些戲劇演出會在演出間穿插文字的投影,對我來說會像是在立體的展演中添加不必要的平面元素。
觀賞場次:2020/08/25/Tue/19:30/Onfoto Studio
我的星星:★★★(3)
PLAY
《PLAY》對我來說是無法理解,所以就好好享受視覺,找到一個關注的演員,看著燈光的明暗,在他的身體上,隨著轉動移動,汗水劃過額頭流過胸膛,幾乎像是舞蹈。
燈光沒有數位化,純類比的由燈光師一盞盞打開,噴水與泡泡也由人工操控,演員從外部環繞到中間共舞,演員身體經過燈光明滅,隨著大量環繞有著滿滿的無奈,隻字片語是感情問題嗎?或許也不重要,很多問題繞也繞不出去。我衷心敬佩這些演員,45分鐘的大量、規律、重複的肢體,還要唸出片段片段的台詞。
然而好好享受視覺,我忍不住就好奇,泡泡的點綴讓畫面很飄逸,但那些水花、水面,與鏡子,總覺得也像燈光的角度,但只微弱的像是裝置藝術。
觀賞場次:2020/08/26/Wed/19:30/松山文創園區 巴洛克花園
我的星星:★★★(3)
同步發表:http://tinyurl.com/zefyvm6
尋找_迷失
故事的展開很令人期待,角色從作家筆下冒了出來討公道、找自己的結局,很有自我探究感。不過當角色開始對話,卻像是《有話好說》,正方vs反方,政治正確vs不正確,保守vs開放,用不同角色開始說起道理了。
我覺得「講道理」在《尋找_迷失》是危險的,當觀眾很專注在聽你要說什麼道理,其實不會激發什麼思考討論,而只是仔細的聽你論述,而《有話好說》的道理論述完,可以得到一種觀點,並決定要不要接受他,但戲裡沒有(也不需要)給你答案,但就懸在那裡,接著丟給下兩個角色繼續辯論下一件事。
故事中岔出了伊底帕斯,應該是要來談作家與母親的關係,但是轉換的有點突如其來,光線的切換或許表達了角色的切換,但切換與原本的連結是什麼?這樣的切換跟原本的角色關係又是什麼?跳出跳入,以為要尋找什麼,但卻回到迷失。
關於性到底是什麼,戲裡最好看的一幕,就是浩順跟所有角色做愛,夜店的光線,每個角色撫摸著身體,談對性的渴望,是啊,如果要討論性愛,這樣或許更能探究些什麼?性愛如果用嘴吧說的,不是可惜了用戲劇或故事呈現了嗎?
不過我覺得每位角色的演出都很到位,失心瘋的作家與他內心中的瘋狂角色怒吼,而我也相信故事裡的每個角色都值得一個故事,不要用標籤般的「律師」、「基督徒」、「同志」、「性工作者」,創造出他們各自的性格吧!
建議要不要先試著改變光線的方式與觀眾席的排列,讓觀眾好好進入故事?
觀賞場次:2020/08/27/Thur/19:30/剝皮寮歷史街區 173-21&23號
我的星星:★★(2)
我跟你說
我跟你說,但說出來的故事不斷撞牆、找不到路、開車開到死巷……像是很多的片段剪輯,不一定能串得起來,但每一個片段都超級好看,像是有共同主軸的作品集片段大彙整,讓觀眾完全投入的一起迷惘。
我不斷的被演員們的肢體互動迷戀,特別是演員們像是雙簧的口白,操偶般時而受控時而自主的肢體,有點鬼魅的故事,就像那些找不到的出口,撞牆總是無解,進到下一個無解片段裡。「媽媽手」可能是唯一解,在找到的當下,彷彿應驗了,或只是找到了解釋的辦法。
這個故事安排在寶藏巖山城廣場(除了有點熱以外)幫作品有力的加分,除了自帶鬼魅感,更給故事多了層次感;另外片頭片尾覺得很有阮劇團的風格。
觀賞場次:2020/08/28/Fri/19:30/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山城廣場
我的星星:★★★★☆(4.5)
施眠
我印象中精彩絕倫的推理劇,往往都會釋放出一個線索,引領你想到某一個方向,但最後大翻盤,有一個很合理但你想不到的答案,甚至還節外生枝的冒出其他驚喜。
《施眠》也試圖嘗試了這件事,故事的大方向也確實體現了這樣的精神,只是品嚐不太到精彩,我認為最核心的問題在於,整齣戲的情緒太過平淡,演員似乎只有完整的念完劇本,我唯一覺得情緒有差異的地方,就是童寧要對繼父下毒的片刻。
其他例如在客廳內整理書,像是要緊張但卻有點尷尬;母親拉走陳紅不讓他被催眠,像是要隱藏什麼但卻好像只是倔強;被催眠後似乎被看穿什麼,但卻其實好像也不太在意……。
不過催眠做為故事最核心、看到彼此心理感受的關鍵,轉場的方式善用了場地空間很不錯,或許增添情緒也可以從這裡下手。
觀賞場次:2020/08/29/Sat/19:00/松山文創園區 南向製菸工廠-醫務室1
我的星星:★★(2)
歪常
「正不正常」的標籤是《歪常》的主軸,透過化妝、名牌等等外顯的標籤,與故事的衝突來帶出。
演員每一位都恰如其分,讓整場演出非常精彩,但我一直有一種可預測的感覺冒出……我想了想可能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標籤本身代表的也是一個標籤,有所脈絡,或是預告來的太早,正常與歪常似乎沒有強勁的轉變感;當然也可能只是看到精神病院與正常與否,便忍不住就連結《飛越杜鵑窩》。
演出很善用空間的深度來轉場,以及布幔帶來的病房感,不過有一幕我坐在偏左側,布幔拉了一半,不確定是刻意的設計或是意外,只聞其聲看不到演出,但布幔拉起的深度好像右側觀眾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觀賞場次:2020/08/31/Mon/19:30/ 濕地Venue- B1
我的星星:★★★☆(3.5)
卍西明堂卍
看完表演,我有種精力耗盡的感覺,《西明堂》給我綜藝節目喜感短劇放大到一個半小時的感受,沒想到這樣子看喜劇會這麼疲累,雖然我覺得演員的賣力程度讓我非常感動,狂喜般的情緒激動的在每一幕綻放,但聯繫密集的轟炸確實有點吃不消。
故事說的是江湖神棍的故事,也可以感受到一些親情元素,而造成吃不消的理由包含了太多的黃色笑話、太多的諧音歌曲、太多的網路笑話、太多綜藝……,這些趣味,少量應該是蠻有趣的,但連發的時候反而不這麼討喜。而故事本身的厚度不足,也使得看完後會只有趣味層層堆積的感受。
雖然我被這些趣味內容弄到有點疲勞,但我還是想再次強調演員真的使出洪荒之力演出,令人感佩。
觀賞場次:2020/09/01/Tue/19:20/信誼好好生活廣場知新劇場
我的星星:★★☆(2.5)
家族排列
李屏瑤的劇本、阮劇團的訓練,《家族排列》的整體故事明確,演出也精彩,我對台語的熟悉程度大概只有七成,但也與故事一起高潮迭起,是相當好看的作品。
四位演員對於角色的形塑都到位,盧大姐的代替母職、盧二姐的不平與出氣、盧小弟真誠做自己、陳家獨女的富家驕氣。其中我特別喜歡大姐與小弟的演出,很有兩個天平極端,但因為家人而拉往中間。
不過有兩個我覺得值得更好的部分,其一是演員吃螺絲的狀況稍微多,其二是ktv幕,場上有唱歌、有豐富表情、有對話、有情緒,同一時間會有很多焦點互搶的感覺。
觀賞場次:2020/09/03/Thur/19:30/剝皮寮歷史街區 147&149號
我的星星:★★★★☆(4.5)